济宁兖州:麦收季上演“科技秀场”
济宁兖州:麦收季上演“科技秀场”
济宁兖州:麦收季上演“科技秀场”中国发展网讯 近日,在(zài)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(qū)大安镇唐营村的高标准农田里,来顺农机合作社负责人(fùzérén)邓来顺站在地头,望着一台搭载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收割(shōugē)机穿梭在麦浪之中。“这台收割机可不(kěbù)简单,喂入量达到10公斤,每天工作十小时,就能收割100 - 150亩小麦(xiǎomài)。这块120亩的麦地,一天时间就能全部收割完毕。趁着天气不错赶紧抢收,效率比以前高多了(le)!”邓来顺赞叹道。
作为农机产业重镇,兖州区大安镇汇聚了金(jīn)大丰、中堃(kūn)、国丰等规模以上农机企业,还有100余家与之相关的配套企业,形成了极具竞争力的农机产业集群,年总产值近20亿元。雄厚的产业根基,让(ràng)麦收从单纯的农事劳作,演变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(kējìchéngguǒ)的展示舞台。
为(wèi)确保“‘三夏(sānxià)’生产”万无一失,大安镇自五月起便(biàn)开始精心筹备,整装备战。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夏俊勇介绍:“全镇投入联合收割机(shōugējī)310台(tái),其中(qízhōng)自走式联合收割机265台。我们还预备了搂草机8台、打捆机11台。为应对可能的阴雨天气,15套粮食烘干设备严阵以待,日烘干能力达1100吨,为夏粮丰收筑牢最后一道坚实防线。”
在东垛庄村,刚刚完成收割的(de)麦田里,搂草机和打捆(dǎkǔn)机正开足马力(kāizúmǎlì)紧张作业。农机手王桂明(wángguìmíng)娴熟地操作着机器:“每台搂草机一天能作业1500亩,打捆机每天(měitiān)也能完成500亩的工作量,用不了几天,全镇几万亩地的秸秆就能全部完成打捆离田。”这些整齐打捆的金黄秸秆,不再是令人头疼的废弃物,而是(érshì)变成了紧俏的资源,直接供应给养牛大户。
秸秆的循环利用,编织出一条绿色(lǜsè)产业链——既为紧接着的玉米抢种腾出了(le)土地,避免了焚烧污染,又实实在在增加了农户的收入(shōurù),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“一举两得”。
麦收结束后,玉米种肥同播工作随即展开。在金谷东苑新村种粮大户张开磊的(de)农田里,播种(bōzhǒng)机正在进行玉米播种作业。“今年(jīnnián)我用的是精量播种机,一趟过去就能完成(wánchéng)清茬、施肥、播种和(hé)镇压等(děng)多道工序,种子播撒均匀,后期不用再间苗,还节省了不少种子。”张开磊对新设备赞不绝口。而他使用的气吸式玉米精量播种机,正是出自本土农机企业——中堃(kūn)农业装备(山东)有限公司(gōngsī)。“我们公司出售的所有农机都安装了监测终端,能够实时回传作业数据,实现故障(gùzhàng)预警、调度优化与安全监管一体化,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智能服务。”中堃农业装备(山东)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建介绍道。
谈及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,张开磊感慨万千:“回想过去(guòqù),麦季(màijì)要全家老少(lǎoshào)齐上阵,没日没夜忙活一个月。现在科技发达了,智能农机让农民过麦季越来越轻松!”
从曾经依靠(yīkào)大量人力的“汗水(hànshuǐ)农业”,到如今充满科技感的“智慧农业”,大安镇凭借着强大的农机产业,用现代农业装备守护着百姓(bǎixìng)粮仓。
据了解,大安镇拥有6.5万亩高标准农田(nóngtián),今年夏粮总产预计突破4.2万吨。(孔(kǒng)丽丽 李海波)
中国发展网讯 近日,在(zài)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(qū)大安镇唐营村的高标准农田里,来顺农机合作社负责人(fùzérén)邓来顺站在地头,望着一台搭载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收割(shōugē)机穿梭在麦浪之中。“这台收割机可不(kěbù)简单,喂入量达到10公斤,每天工作十小时,就能收割100 - 150亩小麦(xiǎomài)。这块120亩的麦地,一天时间就能全部收割完毕。趁着天气不错赶紧抢收,效率比以前高多了(le)!”邓来顺赞叹道。
作为农机产业重镇,兖州区大安镇汇聚了金(jīn)大丰、中堃(kūn)、国丰等规模以上农机企业,还有100余家与之相关的配套企业,形成了极具竞争力的农机产业集群,年总产值近20亿元。雄厚的产业根基,让(ràng)麦收从单纯的农事劳作,演变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(kējìchéngguǒ)的展示舞台。
为(wèi)确保“‘三夏(sānxià)’生产”万无一失,大安镇自五月起便(biàn)开始精心筹备,整装备战。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夏俊勇介绍:“全镇投入联合收割机(shōugējī)310台(tái),其中(qízhōng)自走式联合收割机265台。我们还预备了搂草机8台、打捆机11台。为应对可能的阴雨天气,15套粮食烘干设备严阵以待,日烘干能力达1100吨,为夏粮丰收筑牢最后一道坚实防线。”
在东垛庄村,刚刚完成收割的(de)麦田里,搂草机和打捆(dǎkǔn)机正开足马力(kāizúmǎlì)紧张作业。农机手王桂明(wángguìmíng)娴熟地操作着机器:“每台搂草机一天能作业1500亩,打捆机每天(měitiān)也能完成500亩的工作量,用不了几天,全镇几万亩地的秸秆就能全部完成打捆离田。”这些整齐打捆的金黄秸秆,不再是令人头疼的废弃物,而是(érshì)变成了紧俏的资源,直接供应给养牛大户。
秸秆的循环利用,编织出一条绿色(lǜsè)产业链——既为紧接着的玉米抢种腾出了(le)土地,避免了焚烧污染,又实实在在增加了农户的收入(shōurù),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“一举两得”。
麦收结束后,玉米种肥同播工作随即展开。在金谷东苑新村种粮大户张开磊的(de)农田里,播种(bōzhǒng)机正在进行玉米播种作业。“今年(jīnnián)我用的是精量播种机,一趟过去就能完成(wánchéng)清茬、施肥、播种和(hé)镇压等(děng)多道工序,种子播撒均匀,后期不用再间苗,还节省了不少种子。”张开磊对新设备赞不绝口。而他使用的气吸式玉米精量播种机,正是出自本土农机企业——中堃(kūn)农业装备(山东)有限公司(gōngsī)。“我们公司出售的所有农机都安装了监测终端,能够实时回传作业数据,实现故障(gùzhàng)预警、调度优化与安全监管一体化,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智能服务。”中堃农业装备(山东)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建介绍道。
谈及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,张开磊感慨万千:“回想过去(guòqù),麦季(màijì)要全家老少(lǎoshào)齐上阵,没日没夜忙活一个月。现在科技发达了,智能农机让农民过麦季越来越轻松!”
从曾经依靠(yīkào)大量人力的“汗水(hànshuǐ)农业”,到如今充满科技感的“智慧农业”,大安镇凭借着强大的农机产业,用现代农业装备守护着百姓(bǎixìng)粮仓。
据了解,大安镇拥有6.5万亩高标准农田(nóngtián),今年夏粮总产预计突破4.2万吨。(孔(kǒng)丽丽 李海波)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